2025年9月19日,由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主办的“乳制品深加工创新技术与产业升级研讨会暨第二届乳制品深加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汇聚了来自科研机构、行业领军企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聚焦乳制品深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路径。中国农业大学毛学英教授、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书文研究员等科研机构代表及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飞鹤、三元、完达山、妙可蓝多、传祁乳业等50多家企业140余位代表参会,协会执行理事长刘美菊出席会议并致辞,秘书长刘超主持会议,。
刘美菊在致辞中强调,当前全球乳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个性化、高端化、功能化已成为消费升级的主流趋势。我国乳业正面临着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绿色低碳转型等挑战。在全国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等战略部署的关键阶段,我们力求推进食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我国乳制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的重要举措。
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毛学英教授聚焦《乳脂肪球膜:从结构解析、绿色分离到健康功能实现》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乳脂肪球膜(MFGM)在改善肠道健康、促进神经发育、调节糖脂代谢等方面的多靶点健康功能,并强调MFGM在婴幼儿配方粉、功能乳制品中的应用前景,呼吁通过模拟母乳结构提升产品功能适配性。
东北农业大学郭鸰教授作了《乳蛋白高效分离技术研究及其在乳制品中的应用》报告,郭鸰教授聚焦乳蛋白高效分离技术,系统梳理了乳铁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骨桥蛋白等功能成分的分离难点与技术路径。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高级总监陈云分别从企业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牛乳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情况,以及无损有序解析系统(GOSS)在乳成分开发中的应用,充分展现了龙头企业在技术自主可控方面的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书文研究员在《稀奶油加工技术及贮藏稳定性研究》报告中谈及乳产业面临原奶过剩、奶价倒挂及进口产品冲击,国内液态奶与干乳制品比例失衡,需通过深加工调整结构。重点介绍了稀奶油加工技术,包括发酵、分提等工艺,分析国产稀奶油在品牌、技术壁垒上的挑战,强调其作为水包油体系的稳定性要求,展望天然原料、清洁标签及国产替代趋势。
对于深加工产品市场趋势,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吕航分享了关于《稀奶油与餐饮市场的开发利用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报告,她结合消费场景创新,分析了稀奶油在餐饮领域的应用潜力。
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工艺研发总监谢阳深入分析了牛乳深加工产业化路线,对比膜分离与奶酪加工路径,指出两种深加工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膜路线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如膜污染控制),奶酪路线设备定制化需求强等问题。强调了深加工对婴配粉的赋能,呼吁行业加强科研投入、硬件迭代、标准制定及人才培养,以突破技术瓶颈与摆脱进口依赖。
此外,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晓东教授、甘肃传祁甘味乳业总工程师董彦军等专家学者,围绕原制干酪新产品开发、乳清加工技术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展开深入研讨,为破解奶酪产业“进口依赖”困境、推动乳清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方案和市场需求信息。
会议达成六大共识:一是开发乳业深加工产品是乳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加快从“以液态奶为主”向“多元产品结构”转变;二是核心技术存在短板,工艺提取效率、质量控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三是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需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四是市场开拓需突破行业边界,向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延伸;五是标准体系亟待完善,需企业与监管部门联动推进;六是在深加工领域,行业要和谐团结,避免内卷化竞争,构建健康产业生态环境。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执行理事长刘美菊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为乳制品深加工领域搭建了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更标志着我国乳业在创新驱动、标准引领、产业协同方面迈入新阶段。随着第二届专业委员会的正式履职,行业将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加速实现从“乳业大国”到“乳业强国”的跨越发展。
会后,与会代表们认真参观了飞鹤乳业智能产业园。
本次会议得到了雀巢(中国)有限公司、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