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军民共建 传承英雄精神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与“杨根思连”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活动
2025-09-152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英雄精神始终激励着全军将士,激励一代又一代官兵在训练场上磨砺意志、在战场上攻坚克难,成为人民军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密码。为汲取英雄精神伟力,激发新时期行业奋斗精神与责任担当,2025年9月9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党支部组织全体成员赴河南许昌与“杨根思连”进行党建共建活动,协会一行参观“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教育中心和杨根思连连队建设,并与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受阅战士代表开展座谈交流。
英雄杨根思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炮火洗礼,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在坚守长津湖畔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1951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杨根思同志追记特等功,授予他“特级英雄”称号,1951年12月11日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这也是我军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连队。
“杨根思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许多重大战役中屡立战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如今虽已历经18任连长,但始终坚守“三个不相信”的英雄精神,这是连队的鲜明旗帜和宝贵精神财富。在教育中心内,协会员工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实物陈列和详实的讲解,深刻感受到部队官兵听党指挥、忠诚使命、不畏艰难、勇于胜利的崇高品格和顽强作风。
走进杨根思连队,只见“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等标语醒目地挂在墙上。整个营房窗明几净,物品摆放一丝不苟,所有床铺的被子都叠成标准的方块。指导员马喆向我们介绍,连队始终为老连长保留着床位,他的床铺依旧保持着原样,军被棱角分明,床单平整如镜。士兵每天都会为老连长整理床铺,以此缅怀老连长。走廊墙上挂满了连队和展示获得的“战斗英雄”勋章、“集体二等功”奖牌、“标兵连队”等奖章。官兵们日常通过实战化训练与任务锤炼,使连队在信息化、多域作战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显著提升,为新时代我军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让人心生震撼与由衷敬佩。那是杨根思精神的传承,是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
九三阅兵,军容严整,国威尽显,令国民心潮澎湃。徒步方队步伐铿锵,装备方队气势恢宏,空中梯队雄鹰展翅,这是国家实力的展示,更是民族精神的彰显。
马喆指导员向我们介绍“杨根思连”此次有11名将士参加了阅兵,这也是全军参加阅兵人数最多的连队,这也是杨根思精神的彰显。在座谈中,参与阅兵的战士在阅兵中分享了受阅训练中刻苦拼搏、追求卓越的经历和感受。350人组成的陆军方阵,横排每人间隔61公分,前后纵深120公分,以每步75厘米的标准步幅,历经128步、用时1分06秒丝毫不差地通过天安门东西华表间96米的受阅距离。这些精准到厘米的数字背后,是战士们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展现了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过硬的本领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6个月的训练中,平均每人至少磨坏两双皮靴。尽管在训练中遇到诸多困难,但是他们深深感到“一次受阅,终身光荣”。
在训练中,他们把“四个一”刻进了每一个动作里:认准“受阅”这一件事,便心无旁骛;凝聚“一群人”的力量,便互相纠正步幅、校准摆臂角度,哪怕一个人没跟上,全队都陪着反复练;拧成“一条心”,便没人计较谁练得更久、谁累得更狠,只想着“国家荣誉高于一切”;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咬牙坚持,都是“一定行”的坚实基础。
他们的讲述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风采和英雄精神的传承,也让与会人员深切体会到,无论是在保家卫国的战场,还是在追求卓越的阅兵场,极致的标准、严谨的作风和奉献的精神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协会党支部书记、执行理事长刘美菊表示,与“杨根思连”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意义重大。“三个不相信”精神将为协会日后提升工作的能力、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是强化目标导向:首先要有“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的决心,在市场低迷、原料受限下,将产业振兴、产品升级、提升国产替代率列为必达目标,扎实推进工作,完成行业使命。二是锤炼破难意志:面对挑战,协会秉持“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信念,引导行业寻破解之法。三是提升行业国际竞争能力:协会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创新、效能、质量、品牌等方面对标国际,从而提升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扩大国产乳制品国际市场份额。
协会全体人员一致表示,要将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更高的标准投入到工作中,在强化前瞻准备、细节把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协会为行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强化纪律作风,积极引导全行业弘扬坚守品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同时将“三个不相信”精神力量融入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中,为推动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中乳协党支部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