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三十一次年会乳业科学家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主办,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协办。乳业科学家论坛已连续举办四年,旨在为乳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人员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乳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乳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论坛 汇聚了众多乳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共同聚焦乳业前沿科技,探讨行业创新发展路径。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主持,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执行理事长刘美菊、国际乳品联合会总干事劳伦斯·里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浙江大学教授刘东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江正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出席会议。
会议合影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主持会议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执行理事长刘美菊在致辞中表示:“科学家论坛的话题非常具有前瞻性,而且是交叉学科的,很多的话题是跳出乳业,但是又对乳业的创新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乳品的科技创新确立了方向。”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执行理事长刘美菊致辞
国际乳品联合会(IDF)总干事劳伦斯·里肯在致辞中讲到:“我们深信科学与创新是应对乳业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IDF的研究领域广泛,从提升乳品的质量安全到改善动物的福利,我们和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及机构进行合作,深化乳业科学的认识,开发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劳伦斯·里肯还强调了年轻人在乳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希望年轻从业者把握学习的机会,加强同行的协作,不要停止提问,这对塑造乳业的未来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际乳品联合会(IDF)总干事劳伦斯·里肯致辞
在专家报告环节,多位行业权威学者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极具前瞻性的行业思考。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认为,从标准体系的建设为乳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她在《加快标准建设和新原料审批 促进乳品行业创新发展》的报告中表示:“食品安全标准不仅是监管的管理依据,也是在保障食品安全,特别是促进和引领行业发展,以及在保护贸易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报告
据介绍,近年来,《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卫健委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涵盖340余种食品类别和2万余项指标,覆盖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全环节和全人群。乳品安全标准作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国家卫健委加强新食品原料、营养强化剂的审批,进一步促进了乳品的创新发展。
浙江大学教授刘东红做《乳品制造数智化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时表示,“数智化是未来乳业制造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多目标、多参量的精准调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她还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在乳品生产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设备智能维护和生产过程优化中的巨大潜力。
浙江大学教授刘东红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江正强做《酶制剂与乳品工业》报告时,特别强调了酶制剂在乳品深加工中的重要性。他表示:“通过酶解技术,可以将乳品中的蛋白质和乳糖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功能性成分,如生物活性肽和低聚糖。这些成分不仅可以提升乳品的营养价值,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酶制剂的应用还可以提高乳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江正强建议,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酶制剂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江正强报告
“顺应全球乳业发展趋势,乳的深加工成为必然选择。”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在《乳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实践》报告中提到,随着消费升级与市场竞争加剧,全球乳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乳深加工也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乳制品消费结构正从“量”转向“质”,深加工产业将迎来黄金10年。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剑报告
谈及乳制品深加工,何剑表示,从液态奶到高附加值深加工,中国乳业正处于深加工拐点,深加工是中国乳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攻坚乳业“白科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有别于侧重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着眼更宏大目标,解决关键问题。据了解,目前,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乳品加工核心领域,深度融合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与工业数字化技术,在母乳化技术、乳成分分离与高值化利用、功能化配方设计及国产化原料替代技术等方面已取得系统性突破,极大推动乳业全产业链迭代跃升。
在推动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无疑成为关键一环。乳业科学家论坛的连续举办,彰显了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对科技创新的笃行,未来,协会将持续加大对乳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整合科研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推动我国乳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