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乳品功能性原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怎么打破关键技术壁垒、如何加快培育乳业新质生产力......2025年全国两会,来自飞鹤、伊利、蒙牛、新希望等乳企的代表们提出多份建议,积极为推动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冷友斌:推动乳品功能性原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表示,推动乳品功能性原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是实现婴幼儿配方奶粉(以下简称“婴配粉”)和功能性食品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推动我国食品产业升级、保障国家食品产业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有战略意义。当前,全球供应链正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婴配粉及功能性食品的产业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而关键乳品功能性原料作为这类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供应的稳定性与质量可靠性至关重要。对实现乳品功能性原料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冷友斌建议:一是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国家应支持乳制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项目,重点突破乳铁蛋白、脱盐乳清液、α-乳球蛋白、乳脂肪球膜蛋白、骨桥蛋白、酪蛋白等关键原料的“卡脖子”技术,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设立专项财政补贴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和新品研发,对建设原料生产基地的企业给予土地和资金支持。二是完善法规与评估体系,结合婴配粉生产的严格监管要求,为乳品功能性原料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设立专门评估方法。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调整法规,开展乳制品深加工专项试点,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使用国内奶源生产优质乳品功能性原料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鲜奶生产,维护食品安全和奶农利益。对从事关键乳品功能性原料研发、生产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四是加强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从事研发和生产工作,提供住房、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王彩云: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奶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力量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表示,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奶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奶业与全球奶业的同台竞技,将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产业链的竞争,乃至创新链的竞争。
王彩云表示,尽管我国奶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在奶牛繁育、乳铁蛋白等技术方面也都实现了突破,但我国奶业精深加工产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特别是乳清蛋白、乳铁蛋白、脂肪球膜蛋白等关键原辅料,仍面临国外的技术制约。
今年,王彩云的建议主要围绕“推动奶业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和“以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筑牢奶业发展根基”这些内容展开。王彩云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建议,聚焦奶业核心技术攻关,助推形成更多突破性成果转化落地 ,助力中国奶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人大代表史玉东:建议试点开展奶粉收储工作,有效解决奶业周期性供需矛盾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全球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总监史玉东围绕“加快形成乳业新质生产力”“加速食品创新配料落地应用”“乳业纾困应对行业发展困局”“加强学生饮用奶推广”“助力大包奶粉等乳品出口”“推动食育法制定”“加强食品声称管理制度建设”等主题共提出七大建议。根据史玉东介绍,长期以来,我国乳业存在“品类多元化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突出和产业链韧性不足”三大顽疾,尤其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乳制品消费品类较单一、综合利用率低,配方乳粉关键功能基料问题依然严重。对此,史玉东建议在多个层面加大扶持力度,包括做大做精乳制品深加工产业、做宽乳业新赛道、加速研发成果应用落地、通过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做强液态奶基本盘。史玉东建议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带头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发,通过科技赋能、转型,解决关键原料保障及安全问题,自主掌控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原料的国产化以及产业价值增值。
实际上,除了解决乳业现存各种问题,上述建议也从乳业供给端和需求端出发,进一步激活国内乳制品消费潜力。史玉东认为,一方面,要从供给侧加大基础科研和产品创新力度,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和价值链条,通过创新撬动消费者新需求;另一方面,要从需求侧加大科普宣传、政策引导,“譬如在奶酪普及上,通过公益宣传、政策引导,让消费者‘从不喝奶到多喝奶,从喝奶到吃奶酪’的习惯培养。‘十斤奶一斤酪’,奶酪作为深加工主产物,营养价值高,鼓励食用奶酪在增强国民体质的同时,也能增加乳制品消费量。”史玉东表示。当然,乳业要取得增长还需依靠基本盘市场规模的扩大。在做强液态奶基本盘上,史玉东更关注智能制造水平的提高,他建议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品品质。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是造成当前奶业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行业周期的共同作用下,目前奶业正面临原奶产量过剩、生鲜乳价格连续下降、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等问题。史玉东认为仅靠行业自身走出困境异常艰难,亟需相关部门提供相关保障措施。史玉东建议,一方面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支持模式,助力牧场稳健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试点开展奶粉收储,有效解决周期性过剩矛盾;此外,还要进一步助力企业拓展更多消费市场,如通过特供渠道拓展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打通大包粉等乳制品出口渠道,全面扩大乳制品消费能力。对于奶粉收储的具体举措,史玉东建议参考奶业发达国家经验做法,试点开展奶粉收储工作,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储机制,有效解决奶业周期性供需矛盾,保障奶业市场平稳运行。“可采取国家委托、企业承储、按需调用、适当补助的运行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委托符合条件的大型乳企建立库存。”他表示。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创建农业龙头科技领军企业,解决畜牧业“芯片”卡脖子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问题给予了相关建议。同时,刘永好指出,目前我国传统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也创造了许多税收,但普遍面临技术迭代滞后、生产效率偏低、资源约束加剧、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等挑战。对于如何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刘永好建议,希望能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并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创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加强容错机制。尤其是在鼓励支持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上,可以在融资上进一步建立中小企业白名单制度,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设置传统行业攻克“卡脖子”重大项目重点支持制度。刘永好指出,近年来,我国畜禽种业获得了一定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畜禽育种体系有待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发展滞后,种业企业竞争力有待增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种畜禽生产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为了促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刘永好建议,一是完善育种体系,提升畜禽种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夯实畜禽种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强种业市场监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经过多年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但数据显示,我国421家上市涉农企业中,70.31%不具备国家或部级创新平台。刘永好指出,2023年,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指数集中分布在40—55区间,得分75分以上的企业仅1 家,农业领域缺乏龙头型科技领军企业。从现状看,我们亟需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去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此,刘永好进一步建议,应尽快推动成立国家农业创新投资母基金,支持企业牵头围绕未来前沿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联合体,并加大农业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信贷、保险、担保等领域赋能农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此外,对于乡村振兴领域,刘永好依旧十分关注。他表示,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过去十年返乡入乡创业人群超过1200万,如何为这些年轻高素质人才打造育得出、留得住、跟得上、空间广的乡村生态,是解决当前乡村人才持续外流,人才素质偏低、结构失衡等问题的关键。刘永好建议,首先,需要加强扶持,实施新农人、新农村“种子计划”,申报评选产生部分村庄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作为计划样板进行全面扶持,发挥典型和榜样作用,提振乡村发展信心。其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返乡入乡人才培养。为回流年轻人提供贷款或补贴,降低创业风险。同时,也要发挥各界力量积极开展返乡青年再培训、再教育。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健全乡村人才的多渠道、立体式培训体系。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